互联网的概念从官方月明确提出,到成为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这意味着时间很短。一方面,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近年来在中国流行,产生了非常普遍的社会影响,并对互联网的缓慢传播施加了压力。另一方面,今天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新的商业模式的兴起也在加速,这就必然拓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对新事物保持厌恶的好奇心,广泛持有对外开放的态度。
关于好奇心和对外开放的热议,可以说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高度期望,而这种期望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就是新技术快速推进时代中国制造业的艰难转型升级。我们指出,互联网不是颠覆性的技术,也不是不可触及的思想火花,而是人类社会再次发生的工业革命的最新进展,它将把工业发展水平推向更高的水平,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跨时代的影响。按照一般的历史观点,技术经济范式视角下的互联网,从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之交,经历了2-3次非互惠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北到南逐渐丰富和文明。虽然这种观点早就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但在理论上仍然无法回答一系列问题。
其中,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会出现频繁的技术革命,从技术革命的频繁出现到工业革命的完成,又发生了哪些规律性的变化。进化经济学家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工业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新的研究,并以自洽的理论和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工业革命并不是因为频繁和无意的技术爆炸而再次自发发生的,也不是新技术频繁出现再到产业结构深刻印象变化的自然过程,而是技术和经济范式的转换过程。技术经济范式是指行业最有效、最广泛地利用新兴技术的最佳实践模式。
原始的技术经济范式包括影响工业系统的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技术传播所必需的核心要素的供应和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管理的组织。只有当这些组成部分再次经历结构变化时,它们才能被称为技术和经济范式的最后一次革命。
进化经济学家运用技术经济范式概念,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技术经济范式,即英国革命时代(1771年开始建造阿克怀亚特工厂)、蒸汽和铁路时代(1829年火箭蒸汽机组在利物浦的曼彻斯特铁路线投入试运行)、钢铁、电力和重型机械时代(1875年匹兹堡的卡耐基贝斯钢厂投入运营)。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底特律第一辆福特T型车于1908年下线),信息和电信的时代(加州第一台英特尔微处理器于1971年问世)。在此基础上,进化经济学家还总结出两个历史规律。第一,在时间上,第一、二次技术经济范式与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合,第三、四次技术经济范式与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合,即每次工业革命都包括两次技术经济范式。
那么,可以推测,目前正在迅速规划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是第五、六次技术经济范式。其次,每次技术经济范式持续约45 ~ 60年,完全符合康德迪耶夫长波的周期,因为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很可能是康德迪耶夫长波的原因。此外,演化经济学家将每种技术经济范式划分为两个阶段,持续时间约为20 ~ 30年,即引入期和扩张期,用于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技术经济范式第五次扩张期和技术经济范式第六次转型期之间的过渡期。
一方面,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低,产能不足;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特别集中在经济快速增长动力向第一次增长转换问题的积累和转化上。在上述理论框架和历史经验下考察互联网,互联网很可能成为支撑第六种技术经济范式的标准化技术之一。
这种歧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互联网本身的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趋势。
它代表了互联网本身的演进,即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已经从数十亿发展到数十亿,互联网也逐渐演变成无处不在的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第二,互联网具有类似于以往技术和经济范式中标准化技术的潜在功能。
它代表着互联网技术已经更普遍、更好地被带入到各行各业,不仅新兴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慢慢兴起,而且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有着巨大的潜力,或者说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
本文来源:开云app官网入口-www.hzcdtnb.com